
2025年7月28日,中央网信办秘书局、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、市场监管总局办公厅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综合司联合发布的《关于规范“自媒体”医疗科普行为的通知》,瞄准医疗科普领域的虚假信息、资质乱象与商业陷阱,以资质严管、内容标注、广告限制等八大举措重塑行业规则。这一政策不仅是一次针对乱象的“精准纠偏”,更将深刻影响医疗科普创作生态、用户权益保障、行业发展路径与社会公共利益,一场关乎全民健康的“净化行动”已然开启。
一、创作门槛提升:从“人人可说”到“专业发声”
《通知》最直接的影响是抬高医疗科普的“专业门槛”。
一方面,严格核查账号资质,无医师资格证、执业证等专业资质的个人或机构,将被排除在专业医疗科普之外;存量账号需在2个月内完成认证,逾期未认证者面临处罚。
另一方面,强制要求平台在账号主页显著位置展示医师资格证、执业范围、在职状态及签约MCN机构等信息,让“网红医生”的身份一目了然。
内容创作规范也更趋严格:AI生成内容、摆拍剧情等需明确标注来源,禁止恶意编造病例或虚假疗效;医务人员开设个人科普账号须经单位申报批准,退休离职人员使用原职务信息也需原单位书面同意。同时,严禁以科普之名变相发布医疗广告,健康科普页面不得出现商品链接、联系方式等引流信息,直播带货、违规导流等行为将被重点打击。
不过,政策也预留了“激励通道”——鼓励权威优质内容生产,将科普纳入职称评定体系,引导科普作者从“流量追逐”转向“专业深耕”。
二、用户权益升级:告别“误导焦虑”,获取可靠信息
对普通公众而言,《通知》的最大利好是让医疗科普信息更可信、更安全。资质可视化机制(如主页展示执业信息)让用户能快速识别内容生产者的专业背景,减少被“假专家”误导的风险;内容标注要求(如AI生成内容需标明、引用素材需说明来源)降低了信息鉴别成本,避免“断章取义”或虚假案例的干扰;广告标识禁令则切断了“软性推广”的灰色链条,健康科普页面不再夹杂商品链接,减少用户被诱导消费的可能。
此外,政策对患者隐私的保护(如使用病例需患者书面同意并脱敏处理)、对色情擦边内容的清理,进一步净化了浏览环境。随着低质、商业化内容被清除,用户将逐渐从“猎奇浏览”转向“求知学习”,形成更理性的健康信息评估能力。
三、行业生态重构:从“野蛮生长”到“规范发展”
医疗健康产业链上的多个环节将因《通知》发生深刻变革。对医疗机构而言,需建立内部管理制度,规范医务人员网络行为,平衡科普激励与风险管控;医药企业则需告别“借网红医生推广产品”的旧模式,转向支持官方科普平台、开展疾病认知教育等合规路径;MCN机构与商业平台面临商业模式重构——前者需从“流量至上”转向“专业至上”,后者需投入更多资源审核资质、识别违规内容,行业分化将进一步加剧。
中医领域因科普特殊性受到特别关注,《通知》在严管虚假宣传的同时,也为优质中医药内容提供发展空间;人才评价体系则将更注重科普的专业价值而非流量指标,推动复合型科普人才的培养。
四、社会效益凸显:降低健康风险,重建信任基石
规范医疗科普的社会价值远超行业本身。最直接的是降低公共健康风险——此前“网红医生”鼓动患者拒绝正规就医、售卖高价保健品等案例屡见不鲜,《通知》通过清理虚假信息,减少因误导决策导致的延误治疗、滥用药物等问题。其次是促进健康公平,资质认证与信息标注降低了鉴别门槛,弱势群体也能获取可靠知识,缩小不同群体的健康信息鸿沟。
更重要的是,政策通过严格规范重建医患信任——当医疗科普回归专业公益属性,医者的仁心得以延伸,医患关系的信任纽带得以修复。
此外,对AI技术的“标注管理”既防范技术滥用风险,又为创新保留空间,推动医疗科普与科技的良性互动。
结语:迈向健康科普新时代
《通知》不是对医疗科普的简单限制,而是通过“负面清单+正向激励”的精细化治理,引导行业从“混乱生长”走向“规范繁荣”。
短期内,行业可能经历震荡与调整,长期看,专业、真实、公益的医疗科普将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,最终提升全民健康素养,助力“健康中国”目标实现。
这场“净化行动”,既是全民健康的守护,也是医疗科普价值的回归。
评论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