科普界公众号二维码

科普工作国际化浅析

原创 59 0

世界对中国科普的看法


1.  高度认可中国科普发展成就

联合国教科文组织(UNESCO)在2024年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上指出,中国通过《科普法》等顶层设计,推动科普基础设施建设(如科技馆、流动科普资源),显著提升了公民科学素养,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“中国方案”。

世界知识产权组织(WIPO)数据显示,中国2024年公民科学素养比例达15.37%,接近全球创新型国家门槛(20%),其“从0到1”的突破被视为“全球科普的标杆”。

2.  肯定中国科普的国际合作模式

国际科学理事会(ISC)在2022年评价中国“一带一路”科普合作为“南南合作的典范”。如中国与斯里兰卡合作建设国家科学中心,通过技术输出、联合开发科普资源,帮助发展中国家填补科普基础设施空白。

3.  关注中国科普的创新实践

美国《科学》杂志2023年报道,中国“科普大篷车”“流动科技馆”等基层科普模式,以低成本、高覆盖的方式将科学知识送入偏远地区,这种“需求导向”的创新实践被多国视为可复制的经验。

科普工作国际化思考


1.  构建多边合作机制

以“一带一路”科普合作为例,中国通过联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、世界公众科学素质组织等国际机构,搭建“BRISMIS”(一带一路科普场馆国际研讨会)等平台,推动科普资源跨国共享。2024年“一带一路”科普交流活动汇聚10余国,展出了阿联酋“火星模拟基地”等国际科普展品,实现了资源互惠。

2.  推动科普资源标准化与数字化

参考国际科学理事会(ISC)的《全球科普资源分类标准》,中国可进一步将“天宫课堂”“蛟龙号”等特色科普内容转化为可全球传播的数字产品。例如,2023年中国通过“云游科技馆”平台向海外直播“人造太阳”实验,吸引超200万国际观众。

3.  加强青少年国际科普交流

借鉴欧盟“科学教育无国界”计划,中国可与东盟、非洲国家联合开展“青少年科学挑战赛”,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,促进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科学思维碰撞。例如,2024年中马青少年联合开展的“热带雨林生态科考”项目,已成为东南亚地区科普合作的示范案例。

结语


中国科普的国际化需以“共商共建共享”为原则,如依托“一带一路”等平台扩大“硬联通”(如科普设施援建),也通过国际标准制定、数字技术应用实现“软联通”(如科普资源全球化传播)。

正如世界公众科学素质组织所强调的,“科普是全球治理的重要工具,中国正从‘科普大国’向‘科普强国’迈进,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科学支撑”。


科普界公众号二维码 科普界版权声明
  • 评论列表

留言评论